
首页 > 院校目录 >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 招生简章 > 探秘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不止是建筑的摇篮
来源:北极星择校网 更新时间:2025-09-18 15:02:00 在线咨询招生老师
摘要: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 1956 年成立的成都城市建设工程学校。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这所学校应运而生,肩负起为新中国培养建筑专业人才的重任。1958 年,学校更名为成都建筑工程学校,开启了新的发展篇章。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 1956 年成立的成都城市建设工程学校。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这所学校应运而生,肩负起为新中国培养建筑专业人才的重任。1958 年,学校更名为成都建筑工程学校,开启了新的发展篇章。
1964 年,学校迁址德阳,更名为西南工程管理局德阳建筑职业学校。此后,学校不断发展壮大,在 1980 年正式定名为四川省建筑工程学校,凭借着优质的教学和突出的办学成果,成为国家级重点中专,在建筑职业教育领域崭露头角。
2001 年,原四川省建筑工程学校、四川省城市建设学校、四川省建筑职工大学合并,组建了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实现了资源的整合与优势互补,办学实力得到进一步提升。2003 年,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职工大学的并入,更为学院注入了新的活力。
历经多年的发展与沉淀,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已从一所普通的建筑职业学校,逐步成长为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高等职业院校。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为培养高素质建筑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以土木建筑大类专业为核心优势,在众多专业中,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星。该专业开办于 1956 年 ,作为国家示范建设专业、国家 “双高” 建设专业群,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其课程设置紧密贴合行业需求,涵盖建筑力学、建筑材料、建筑施工技术、建筑工程测量等多门核心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拥有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全国最大的装配式建筑产教融合基地,学生在实训中能深入掌握建筑施工的各个环节,毕业后可胜任建筑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等多个岗位,就业率连年保持在 95% 以上。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同样实力不凡。该专业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主要培养具备道路桥梁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养护等方面知识与技能的专业人才。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学习道路勘测设计、桥梁工程、路基路面工程等专业课程,还要参与大量实践项目。学院与众多交通建设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习机会,毕业后可投身于高速公路、城市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交通建设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在行业内的认可度极高。
工程造价专业也是学院的王牌专业之一。它培养的是能熟练掌握工程造价计价与控制、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等技能的专业人才。课程包括工程造价管理、工程计量与计价、工程造价软件应用等,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学生毕业后,可在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造价咨询公司、房地产开发企业等单位从事工程造价相关工作,就业前景广阔,薪资待遇优厚 。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拥有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专任教师达 1015 人 。其中,获得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有 875 人,占比相当高,这些高学历教师为教学和科研注入了强大的智力支持,他们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能将前沿学术知识融入教学,拓宽学生的视野。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有 381 人,他们丰富的行业经验和深厚的专业造诣,成为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坚实后盾,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指导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
学院还组建了一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核心能力建设专家团队,这些专家在各自领域成果斐然,引领着学科发展方向。比如 “建筑信息模型制作与应用” 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团队成员紧密合作,深入开展教学改革,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培养适应新时代建筑行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奠定了基础 。
学院还积极推动教师参加各类教学竞赛和科研项目,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近五年来,教师在教学成果方面成绩卓著,第一主编教材 360 种,其中 81 种入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2 种教材被授予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这些优秀教材不仅在学院内部广泛使用,还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发挥了示范作用,推动了建筑职业教育教材质量的整体提升 。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在教学成果方面成绩卓著,堪称职业教育领域的典范。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比赛中,学生们凭借扎实的专业技能和顽强的拼搏精神,近五年共荣获一等奖等 20 项 。在 2023 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建筑工程识图” 赛项中,学院代表队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 73 支参赛队、146 名顶尖选手,毫不畏惧,经过激烈角逐,最终荣获二等奖。在备赛期间,学院领导高度重视,多次亲自主持集训及备赛工作推进会,为参赛师生提供全方位保障;指导教师团队精心研究赛项技术规范,制定科学训练计划;参赛学生利用课余和假期时间刻苦训练、反复打磨,充分展现了学院师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追求卓越的品质 。
在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领域,学院同样收获颇丰。2022 年,学院 4 项成果荣获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其中,“服务建筑业国际产能合作,培养高职土建类国际化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荣获一等奖,这是学院办学史上的重大突破。该成果聚焦于培养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的土建类人才,通过深化国际合作办学、开发国际化课程体系、开展海外实习实践等举措,为学生搭建起通往国际建筑市场的桥梁,为我国建筑行业 “走出去” 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
在教材建设方面,学院也取得了显著成绩。教师第一主编教材 360 种,其中 81 种入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2 种教材被授予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 。这些教材紧密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和教学实际需求,融入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创新性,不仅在学院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还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得到广泛推广应用,为提升建筑职业教育教材质量做出了积极贡献 。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高度重视产教融合,积极与区域龙头企业、高水平大学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构建协同育人、协同办学、协同创新的良好格局 。
在 2023 年 10 月 26 日,由四川华西集团、西南交通大学、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三家单位牵头,联合科研院所、院校、行业协会及上下游企业等多方共同成立了四川智能建造与维养产教融合共同体 。这一共同体的成立意义非凡,它旨在打通各方壁垒,构建 “政、校、行、企” 多方协同机制,打造产学研一体发展的合作平台,为四川建设 “建筑强省” 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技术支撑 。通过这一平台,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项目实践等方面实现了紧密对接,学生能够接触到行业最新的技术和理念,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需求 。
学院还在产教融合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创新,建立了多个国家级和省级实训基地,如国家生产性实训基地 3 个,国家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 1 个 。这些实训基地按照企业真实生产环境和流程进行建设,为学生提供了高度仿真的实践环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专业技能,积累工作经验 。例如,学院依托国家级工程造价产教融合试点专业,联合四川华西集团、成都建工集团等区域龙头建筑企业以及四川省宏业建设软件有限责任公司、澳大利亚墨尔本理工学院,形成具有行业及国际化特色的 “校 - 企 - 企 - 校” 合作模式,按照 “拓实建虚、虚实结合” 的基地建设思路,共建共享装配式建筑虚拟仿真实训基地 。该基地参照先进企业的作业标准设置虚拟仿真实训步骤和要求,参考真实工程案例设计虚拟仿真实训场景,有机融入了课程思政元素,全面解决了装配式建筑实训中的三高三难问题 。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协同生产性实训基地,开展了虚实结合的 “装配式建筑技术 + 管理” 全流程实训,显著提升了学生职业技能、教师教学能力,助力了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企业技术进步和区域经济发展 。
此外,学院还与企业在课程开发、教材编写、师资培养等方面展开全方位合作。联合中建一局等行业龙头企业,共建智能建造、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等 5 个专业,制订专业教学标准、职业标准、技术标准、行业标准 103 部,牵头编制 “中职 — 高职专科 — 职教本科” 贯通的国家专业教学标准 32 部 。通过这些合作,学院的教学内容更加贴合行业实际需求,培养出的学生更能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真正实现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 。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在 “引进来” 和 “走出去” 中不断实现 “再提升”,通过优化对外合作交流机制,在互利共赢中为世界各国提供可借鉴可推广的方案和智慧 。
学院与澳大利亚墨尔本理工学院、英国林肯学院开展合作办学,多元协同培养模式和管理规范逐步形成 。例如,与澳大利亚墨尔本理工学院合作开办的建筑工程技术(中外合作办学)专业,部分专业课程由澳方教师讲授,学生达到毕业要求可获得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证书和澳大利亚墨尔本理工学院毕业证书 。与英国林肯学院合作的工程造价(中外合作办学)专业也颇具特色,学生毕业后能获得两校毕业证书,这些合作办学项目为学生提供了国际化的教育资源和学习体验,拓宽了学生的国际视野 。
学院还积极招收留学生,土耳其、南非、赤道几内亚、俄罗斯、塞内加尔等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成为主要生源地 。2023 年 6 月,得益于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塞内加尔达喀尔大学、加斯通伯杰大学圣路易斯理工学院三方联合的 “中非应用型人才联合培养项目”,13 名塞内加尔青年来到德阳开启为期一年半的留学生活 。在留学生教育教学中,学院以 “项目化” 推进,坚持中国职业教育理论标准,针对中文基础好的学生,和中国学生同上一堂课、同用一套标准、同备一场赛事;针对语言交流有障碍的,安排专门老师跟进服务 。同时,学院还定期开展中文日活动,如以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为主题的活动,让留学生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经典元素,动手拼装民居建筑模型,深入体会鲁班精神 。
学院在国际教育标准开发方面也成果显著,主持开发的职业标准、专业教学标准和国际化数字教学资源进入坦桑尼亚国家学历教育体系,获得非洲国家承认 。这些成果不仅提升了学院在国际职业教育领域的影响力,也为我国建筑职业教育标准走向世界做出了积极贡献 。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的就业前景十分广阔,多年来,毕业生去向落实率长期保持在 95% 以上 ,这一数据在同类院校中十分亮眼,充分体现了学院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和社会对学院毕业生的高度认可。
学院与众多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毕业生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国水利水电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蜀道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众多大型企业,都是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去向 。这些企业涵盖建筑工程、交通运输、水利水电等多个行业领域,实力雄厚,发展前景广阔,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职业发展平台。据统计,40% 以上毕业生在以央企为主的国企就业 ,在国有企业中,毕业生能接触到大型项目,积累丰富经验,还能获得系统培训和完善福利保障,为职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
学院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青睐,用人单位满意率达 96% 以上 。这得益于学院精准的人才培养定位,紧密结合行业需求设置专业课程,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工作岗位,为企业创造价值。许多毕业生在工作中表现出色,得到了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不少人在短时间内就成长为企业的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进一步提升了学院的声誉和影响力 。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扎根蜀地文化沃土,深挖属地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耦合建筑文化,创新构建 “文化+” 的特色 “三全育人” 生态,将地方文化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兼具 “红色基因、工匠精神和家国情怀” 的新时代 “鲁班蜀匠” 。
学校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将地方特色文化全方位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校内的鲁班文化长廊、鲁班文化展厅、鲁班文化墙,不仅展示了建筑行业的历史传承与工匠精神,更成为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耳濡目染的文化课堂,也是学校打造 “抬头即思政” 的文化载体 。这些文化阵地以地方建筑文化为基石,讲述着鲁班故事,传播着精益求精的匠心,让学生在校园的每一处角落都能感受到文化的熏陶,实现从知识传授到价值塑造的全方位育人 。在学生公寓,学校利用开展鲁班文化节主题活动,将地方文化元素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 。通过模范寝室、标兵寝室评选,通过寝室装饰装潢比赛,融入劳动精神、劳模精神教育以及美育体验,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开拓创新意识,营造出良好的公寓文化氛围,使学生在生活中也能接受文化的滋养,实现全方位育人的无缝对接 。
学校还将地方文化深度融入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体系,实现全过程育人 。在第一课堂教学中,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巧妙实施课程思政,运用地方建筑文化案例,使枯燥的专业知识与生动的文化故事相融合,达到教书与育人同向同行的目的 。比如在《建筑构造》课堂教学的课程思政中,引入川西特色民居 —— 甲居藏寨的建造技艺、文化韵味、美学特征与工匠精神,让学生不仅学到专业知识,更能理解建筑背后的文化底蕴和工匠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课上课程思政,课下生活思政 。地方文化已经成为学校第二课堂 “行走的思政课” 的鲜活教材 。从文化调研到主题演讲,从社团活动到志愿服务,学生在实践中深入了解地方文化,提升综合素质 。例如,在校外,学校每年组织学生赴汉旺地震遗址公园开展实践研学,到绵竹年画村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演示木板年画制作技艺,去 “三线精神” 博物馆当讲解员等等,学生深入体会地方文化魅力,文化育人润物无声 。特别是借助暑期大学生 “三下乡” 活动,学校成立 “川西传统民居特色建筑文化研学团队”,深度调研并系统梳理川西传统民居、藏羌碉楼等特色建筑的营造技艺、工匠精神、文化韵味,这种 “文化+建筑” 的第二课堂,自觉把工匠精神、文化底蕴和审美情趣融进头脑、融入心灵,潜移默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参加研学的同学感慨:“在桃坪羌寨,我们脚步丈量的是传统建筑的艺术宽度,手指触摸的是工匠精神的文化温度,目光所及皆是特色民居文化密码的自信高度!” 在校内,一年一度的鲁班文化节上,BIM 协会开展的 “飞夺泸定桥” 三维建模、制图协会发起的三星堆青铜元素设计、测绘协会组织的 “测文化地标,绘文旅地图” 等等比赛更是引发热潮,激发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知与认同,增强文化自信 。企业导师在专业实践第三课堂中,将地方文化与行业需求相结合,传授实用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对本土建筑文化的认知和适应能力 。比如在环境艺术设计实践或在园林施工实践中,引入 “蜀派园林” 造景理念,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与现代美学的融合之道,助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实现从入学到就业的全过程育人 。
此外,学校形成了全员参与地方文化育人的良好局面 。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文化育人工作,建立 “党委统筹、部门联动、院系落实” 的三级工作机制,要求课程育人与文化育人并重、实践育人与文化育人耦合,从顶层设计上为地方文化融入 “三全育人” 提供保障;教师队伍积极参与地方文化课程开发、教学研究与实践指导,成为文化育人的主力军,达成 “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 的愿景;行政后勤人员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组织、校园环境建设等,为文化育人创造条件;企业导师和校友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分享行业经验和地方文化在实践中的应用,形成校社企协同育人的强大合力 。
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禁止任何形式转载
找学校查信息都关注【初三说】公众号,校方合作信息更全更准更及时!初中生找学校、高中生找学校、中职升大专、职高升大专、没读书了学技术……你想了解的 初三说一一为你免费解答。
上一篇:探秘四川建院:这些宝藏专业你知道吗? 学院背景初起
下一篇:没有了
获取2021年招生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