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是经国家...
四川建院:不止是“搬砖”,更是梦想启航的地方
被误解的建院
在不少人的刻板印象里,四川建筑职业学院似乎就是培养 “搬砖人” 的地方,一提到它,脑海中便浮现出学生头戴安全帽,在工地忙碌的画面。曾有网友调侃:“这不就是出来当小工的学校嘛,能有什么大出息?” 这种片面的看法,就像一层厚重的迷雾,遮住了建院真实而璀璨的光芒。但实际上,建院就像一座神秘的宝藏岛屿,远不止表面看到的这么简单,接下来,就跟着我一起揭开它的神秘面纱吧。
建院历史知多少
四川建筑职业学院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 1956 年,当时成都城市建设工程学校成立,就像一颗建筑教育的种子,在时代的土壤中开始生根发芽。仅仅两年后,它更名为成都建筑工程学校,迈出了发展的重要一步 ,校名的更迭,也代表着学校在探索中不断前行。1964 年,学校迁至德阳,历经一系列发展变革,于 1980 年正式更名为四川省建筑工程学校,并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重点中专,这无疑是对其教学质量和办学成果的高度认可,此时的它,已经在建筑教育领域崭露头角,成为行业内的佼佼者。
时光的车轮滚滚向前,2001 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原四川省建筑工程学校、四川省城市建设学校、四川省建筑职工大学合并组建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开启了职业教育的新征程,不同学校的融合,就像不同的溪流汇聚成江河,带来了更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多元的教育理念。2003 年,原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职工大学的并入,进一步壮大了建院的实力,使其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
此后,建院一路高歌猛进。2004 年,通过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并获得优秀等级,彰显了其卓越的教学实力;2007 年,入选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2010 年,正式通过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验收,标志着建院在全国高职教育领域已稳居前列,成为众多职业院校学习的榜样。2013 年,成都青白江校区投入使用,为学院的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同年,学院成为四川省首批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单位之一,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了大胆创新,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路径。2019 年,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同年 12 月,被教育部、财政部列入第三类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B 档) ,这一系列的荣誉和成就,见证了建院的辉煌历程,也让我们对它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王牌专业大盘点
建院能在建筑职业教育领域屹立不倒,王牌专业功不可没。就拿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来说,它可是学院的 “金字招牌”。课程设置紧密贴合行业需求,从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力学这些基础课程,到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等核心课程,构建起一套完善的知识体系 ,让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全方位掌握建筑工程技术。师资力量更是雄厚,现有教师 85 名,其中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 34 名,还有多名全国注册结构工程师、监理工程师 ,这些经验丰富的教师,就像航海中的灯塔,为学生指引方向。凭借这些优势,该专业在全国同类专业中名列前茅,毕业生更是各大建筑企业争抢的对象,就业前景一片光明。
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同样毫不逊色。在课程上,除了道路材料、桥梁工程等常规课程,还紧跟行业趋势,开设了 BIM 技术在道桥工程中的应用等前沿课程,让学生掌握最先进的技术。师资方面,肖川博士领衔的科研团队,现有研究人员 12 名,其中博士 5 人,在读博士 1 人、硕士 6 人;教授 3 人、副教授 (含高级工程师) 3 人 ,他们不仅教学经验丰富,还积极投身科研,承担、参与并完成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项目等,为学生带来最新的行业动态和研究成果 。在全国,该专业凭借强大的师资和先进的课程,成为众多学子向往的专业,培养出的学生在道路与桥梁建设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工程造价专业也是建院的王牌之一。课程涵盖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工程造价管理等,注重培养学生的造价计算和管理能力。老师们大多拥有丰富的行业经验,不少还参与过实际工程项目的造价工作,能将实际案例融入教学,让学生学到实用的知识和技能 。在全国同类专业中,建院的工程造价专业以其实践性强、教学质量高而备受赞誉,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力十足,很多人毕业后很快就能成为企业的骨干力量。
就业,真的不用愁
就业是很多学生和家长最关心的问题,而建院在这方面,堪称 “就业保障大师”。近三年,学院的毕业去向落实率均保持在 95% 以上 ,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它背后是无数学生顺利开启职业生涯的有力证明,意味着每 100 个毕业生中,就有 95 个以上能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这样高的落实率,在同类院校中十分亮眼。
建院的毕业生就业单位涵盖了众多知名企业,中建、中铁、中交、中核这些如雷贯耳的央企,都是建院毕业生的就业 “大户” 。就拿 2023 届毕业生来说,不少同学成功入职这些大型央企,在国家重点工程项目中施展才华,成为建筑行业的新生力量。除了央企,华西集团等地方大型建筑企业,也对建院毕业生青睐有加,每年都有大量学生被这些企业录用 ,在不同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不同专业的就业岗位和薪资水平也各有亮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多从事施工员、质检员等岗位,初入职场的月薪就能达到 5000 - 7000 元 ,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薪资还会不断上涨。工程造价专业的毕业生,一般担任造价员、预算员等职位,月薪通常在 5000 - 8000 元左右 ,他们凭借专业的造价知识,在项目成本控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是企业不可或缺的人才。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多投身于道路桥梁的建设与维护,成为技术员、工程师等,月薪也在 5000 - 7000 元上下 ,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贡献力量。
产教融合新模式
在产教融合的道路上,建院大胆创新,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学院与区域龙头企业紧密合作,共同组建了四川智能建造与维养产教融合共同体 ,这个共同体就像一个强大的引擎,为培养行业高质量发展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了强大动力。在这个共同体中,学院与企业深度融合,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到课程体系的构建,都充分考虑企业的实际需求,确保培养出的学生能够无缝对接企业岗位。
建院还设立了科学技术与产业发展研究院等一批行业领先的技术创新中心 ,这些中心就像智慧的孵化器,汇聚了学院和企业的优势资源,形成同市场相适应、同产业相匹配的结构和布局。在这里,科研人员和师生们共同开展研究,攻克行业难题,推动技术创新,为建筑行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学院还建立了与学历继续教育相衔接的培训体系 ,为在职人员提供了提升技能的机会,也为企业员工的职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学院建成的国家生产性实训基地、国家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实践环境。在这些实训基地里,学生们可以参与到实际的工程项目中,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就像在国家生产性实训基地,学生们参与到真实的建筑项目施工中,从基础的测量放线,到主体结构的施工,再到装饰装修工程,每一个环节都亲身体验,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而在国家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学生们利用先进的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各种复杂的建筑场景,进行施工方案的制定和模拟操作,提升了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学院还积极参与国家项目服务,联合开展港珠澳大桥疲劳性能试验等 30 项国家项目 。在这些项目中,学院的师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与企业的技术人员密切合作,为项目的顺利推进贡献了智慧和力量。学生们也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接触到了最前沿的技术和理念,拓宽了视野,提升了自己的专业水平 。这种产教融合的模式,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实践平台,也为企业输送了大量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实现了学校、企业和学生的三方共赢 。
校园文化很精彩
建院的校园文化生活,就像一场永不落幕的狂欢派对,精彩不断。一年一度的鲁班建筑文化节,无疑是校园里最盛大的节日 。这个文化节就像一个巨大的舞台,涵盖了人文素养、创新创业、实践技能和文艺展演等多个板块 ,每个板块又包含着众多丰富有趣的项目。师生辩论赛上,辩手们唇枪舌剑,思维的火花激烈碰撞,他们引经据典,用犀利的言辞和严密的逻辑论证自己的观点,展现出卓越的口才和敏捷的思维 ;创新创业大赛中,同学们脑洞大开,各种新奇的创意和想法层出不穷,从智能建筑设备的研发,到新型建筑材料的应用,他们用智慧和勇气探索着建筑行业的新方向 ;材料知识、砌筑技能、测绘技能等比赛,则是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考验,同学们在赛场上熟练地操作着仪器,精准地测量数据,用精湛的技艺展示着自己的专业素养 ;书画摄影大赛和校园歌手大赛,又为同学们提供了展示艺术才华的平台,一幅幅精美的书画作品,记录着同学们眼中的美好世界,一首首动听的歌曲,唱出了他们的青春梦想 。
在刚刚结束的第二十一届鲁班建筑文化节建筑材料检测大赛中,材料工程系以 “传承鲁班匠心,锤炼检测精技” 为主题,吸引了材料系、土木系、设备系等 6 个院系的学生积极参与 。经过层层选拔,20 名选手脱颖而出进入决赛。比赛分为初赛和决赛两个阶段,初赛的笔试检验了学生对常规建筑材料基本性质和检测知识的掌握程度 ,决赛的实验操作则让学生有机会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展示自己的动手能力 。最终,一等奖 1 名,二等奖 2 名,三等奖 3 名,优秀奖 5 名的获奖者们,凭借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赢得了评委老师的高度认可 。
除了鲁班文化节,学院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为同学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比如 BIM 协会开展的 “飞夺泸定桥” 三维建模比赛,同学们运用先进的 BIM 技术,将历史场景栩栩如生地还原出来 ,不仅提升了自己的技术水平,还加深了对历史的理解和感悟;制图协会发起的三星堆青铜元素设计,将古老的三星堆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创作出了许多富有创意的作品 ,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测绘协会组织的 “测文化地标,绘文旅地图” 活动,同学们通过实地测绘,绘制出了精美的文化地标地图 ,既锻炼了自己的测绘技能,又增进了对地方文化的了解 。
建院还将地方文化融入育人体系,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育人模式。学校地处德阳,这里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三星堆古蜀文明、“一门三孝” 的优秀传统文化、黄继光的红色文化、“三线精神” 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金牛古道、绵竹木板年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都是学校育人的宝贵财富。校内的鲁班文化长廊、展厅和文化墙,展示着建筑行业的历史传承与工匠精神,讲述着鲁班故事,成为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耳濡目染的文化课堂 。在学生公寓,通过开展鲁班文化节主题活动,将地方文化元素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 。比如在模范寝室、标兵寝室评选和寝室装饰装潢比赛中,融入劳动精神、劳模精神教育以及美育体验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开拓创新意识,营造出良好的公寓文化氛围 。在课堂上,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巧妙实施课程思政,运用地方建筑文化案例,使枯燥的专业知识与生动的文化故事相融合 。像在《建筑构造》课堂上,引入川西特色民居 —— 甲居藏寨的建造技艺、文化韵味、美学特征与工匠精神 ,让学生不仅学到专业知识,更能理解建筑背后的文化底蕴和工匠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每年组织学生赴汉旺地震遗址公园开展实践研学,到绵竹年画村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演示木板年画制作技艺,去 “三线精神” 博物馆当讲解员等 ,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入了解地方文化,提升综合素质 。
国际交流展视野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建院积极拥抱世界,不断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展现出广阔的国际视野。学院与澳大利亚墨尔本理工学院、英国林肯学院、丹麦 VIA 大学学院等多所国外院校共同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引进国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并进行优化、整合与再创新。比如在与澳大利亚墨尔本理工学院合作的项目中,共同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土建类国际产能合作 DCT 人才培养体系,涵盖文凭课程、证书课程和培训课程 ,为学生提供了国际化的教育路径,培养出语言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
建院还积极招收来自南非、澳大利亚、土耳其、丹麦、俄罗斯等国家的留学生及短期交换生来校学习 ,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体验。2023 年,来自塞内加尔的 13 名留学生来到建院,参加 “中非应用型人才联合培养项目” ,在一年半的学习时间里,他们深入学习中国的建筑技术和文化,感受中国职业教育的魅力 。这些留学生的到来,不仅为校园增添了国际化的氛围,也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
在国际教学资源开发方面,建院同样成果斐然。学院建设了 “建筑工程技术” 和 “工程造价” 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 ,开发了《建筑英语》等在线课程,与企业及合作院校教师共编专业特色规划教材,编写《建筑材料》等双语活页式校本教材 ,翻译出版《东非土建工程标准计量法》等国际工程规范,翻译《地面工程施工规范》等中方标准 ,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国际化学习资源,也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走出去” 提供了有力支撑 。
给高考生的建议
对于即将填报志愿的高考生来说,四川建筑职业学院绝对是一个值得认真考虑的选择。在填报志愿时,首先要深入了解学院的招生政策,比如 2025 年招生章程里提到,学院在四川省实行跨批次录取 ,其他省按当地安排参加相应批次录取,第一志愿考生不足时,会接收非第一志愿考生,各专业录取采取分数优先的投档原则 。这些政策对于合理填报志愿至关重要。
参考历年分数线也是关键。以 2024 年为例,在四川本省,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为 458 分,文科为 459 分 ,不同专业分数线略有差异,像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理科最低分 461 分,工程造价专业文科最低分 460 分 。同学们可以结合自己的成绩,分析录取的可能性。
在选择专业方面,如果对建筑充满热爱,建筑工程技术、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工程造价这些王牌专业无疑是首选 ,它们不仅教学资源丰富,就业前景也十分广阔。要是对新兴技术感兴趣,智能建造技术、工业互联网应用等专业紧跟时代步伐,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而喜欢艺术设计的同学,建筑室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能让你发挥创意,将艺术与建筑完美融合 。
建院就像一座充满无限可能的知识殿堂,在这里,你将收获丰富的知识、扎实的技能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期待在未来的校园里,看到你的身影,一起在建院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禁止任何形式转载
找学校查信息都关注【初三说】公众号,校方合作信息更全更准更及时!初中生找学校、高中生找学校、中职升大专、职高升大专、没读书了学技术……你想了解的 初三说一一为你免费解答。